IMG_8741_2_3-2.jpg

2014年+2015年終前,陸續看了不少山友與熱心的女俠探訪了這令自己好奇不已的一段古道,也因須先做一下功課,逐漸了解這段古道背後的一段歷史

 

IMG_2282_3_4-2.jpg

01.由於腳傷剛癒,加上錐麓古道不比一般的觀光步道,有些風險,在太魯閣的土地公這好好拜一下碼頭,祈求此行平平順順。

 

IMG_8619_20_21-2.jpg

02. 一早騎在11月份的太魯閣峽谷,其實還蠻舒服的,更能感受太魯閣那鬼斧神工的氣勢,還蠻喜歡這樣的感覺,可惜近期落石不斷加上大型遊覽車不少
且帶著親友前來須顧慮大家
安全,如果前來還是乖乖的坐車保障應該會多些。

 

IMG_2309_10_11-2.jpg

03. 轉眼間~已經看到錐麓古道的入口(燕子口)

 

 

IMG_8625_6_7-2.jpg

04. 看著清早的入口:錐麓吊橋,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11231925_1201606259855355_1504826004692245141_o.jpg

05. 原來~2012年東遊紀時,中午經過這邊時,就對這裡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那時就注定了這次的古道之

 

 

 

IMG_2318_19_20-2.jpg

06. 在古道入口處,向義工繳交了入山證+入園證核對了身分後,踏上了起點。

 

IMG_2326-2.jpg

07. 錐麓古道全長10.3公里,但目前僅開放3.1公里,也就是如路牌所示的斷崖駐在所,目前只開放東進東出
(全程是西側慈母橋,東側燕子口)

 

 

12309760_1201617126520935_5617033733612279331_o.jpg

08. 這3.1公里(來回6.2),也是讓我這次有一些些信心來走這段的主因,只是就如圖表所示,前2公里幾乎都是陡升的狀況,

讓回程且有負重85公斤的我XD,雙膝的煞車皮都快磨掉了,古道的魅力讓我有點輕忽這樣的古道威力

 

IMG_2327_8-2.jpg

09. 古道沿途不時有繩索可以協助山友經過一些不好走的路段,後來回程時有遇到專門負責維護公務人員,感謝他們,讓山友得以安全的暢遊山林

 

IMG_2330_1-2.jpg

10. 也不時會看的到山友留下的疊石,看MIT時,會發現這看似有點像是童玩的小東西,常在深山路徑不明顯時可以做為參考的依據

 

IMG_2345-2.jpg

11. 路上隨拍的生態小景,其實~也是喘一口氣的好藉口XD

 

IMG_2348-2.jpg

12. 來到0.9K處,離巴達岡駐在所只剩0.1K,入口至此約陡升300公尺,忽然覺得水帶600ml太少了

 

IMG_8647-1.jpg

12295384_1201650153184299_7579327895215267886_n.jpg

13.巴達岡駐在所,是當時日據時期合歡越嶺古道中,最具規模的駐在所,據資料約有200人的小聚落

 

IMG_2369_70-2.jpg  IMG_2372_3_4-2.jpg

14. 巴達岡二號橋,此橋在日治時期為一木棧道鐵線橋,古道未開放前因年久失修而毀壞,後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整理
花了五百多萬完成了此鋼索新橋。橋下為巴達岡溪,只有
在下過雨後才看得到溪水,平時都是以伏流的模式在地底下流動著。
資料來源=
http://misengineer.blogspot.tw/2011/10/blog-post_31.html

 

IMG_8677_8_9-2-1.jpg

15. 其實~錐麓古道也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分,更早也是太魯閣各族的聯絡道
合歡越嶺古道:自太魯閣閣口起,經燕子口、錐麓大斷崖(錐麓斷崖古道)、慈母橋至天祥,再由白楊步道經新白楊、合歡山至霧社(即合歡山-天祥段合歡古道)。
其中部份路
段已闢為中橫。
資料來源=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Rt/RT_1_6_8.aspx

 

IMG_8680_1_2-1.jpg

16. 錐麓古道海拔約600~800之間,台灣西部此海拔為以樟科及殼斗科植物為主要組成的楠櫧林帶;
但由於立霧溪流
域自天祥以下石灰言地質發達,多為石質土,含石率偏高,土壤發育不良,
因此古道附近以青剛櫟、太魯閣櫟、阿里山
千金榆、櫸木、山肉桂、樟葉楓、黃連木等植物為主要組成

 

IMG_2387_8_9-2.jpg

17. 來這裡總是忍不住的快門連發

 

IMG_2402_3-2.jpg

18. 沿途的山色

 

IMG_2411_2-1.jpg

19. 由於坡度陡峭、土壤層淺薄,因此樹冠層不高、大徑木少,樹木更新多為在樹幹基部處以側芽萌發的方式。林下稀疏,
主要以生長於演替早期的乾性植物為主,常見的下層木本植物及藤蔓類有小葉鐵仔、三葉五加、珍珠蓮、酸藤、菊花木、翼核木、毬蘭等,
常見草本植物則有槭葉石葦、腎蕨、台
灣蘆竹、五節芒、桔梗蘭、台灣沿階草等種類。錐麓斷崖上生長了大量的車桑子,亦為好陽光、耐乾旱的灌木種類。
資料來源=
http://tw.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2712&subtitle=【新手專區】我是新手,我想去錐麓古道!

 

IMG_8683_4-1.jpg

20. 走錐麓古道的感覺真的跟以往走的步道感覺差異不小

 

IMG_8686_7_8-1.jpg

21. 沿途的風情

 

IMG_8693_4_5-2.jpg

22. 沿途的風情

 

IMG_2414_5_6-1.jpg

23. 從燕子口步道進入的遇到的第一個隧道

 

IMG_8702_3-2.jpg

24. 藉此~也順道了解其中一段的歷史
太魯閣族抗日戰役背景為日治初期,日本人亟欲取得台灣中央山脈的樟腦及各項礦產,與世居深山的原住民的狩獵文化發生衝突,
因此在
1914年爆發了日本殖民政府與太魯閣族人的戰爭。
資料來源=
http://goo.gl/OTul0C

 

IMG_8711_2_3-2.jpg

25. 為了進行戰爭準備,日人多次進入太魯閣山區進行嚴密的探勘,並在戰爭時期動員了近兩萬名士兵與後勤支援單位,兵分三路攻打太魯閣諸社。
資料來源=
http://goo.gl/OTul0C

 

IMG_2423-2.jpg

26. 準備~進入了這次最為人所注目的錐麓大斷崖
總長度約500公尺
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份,更早期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原路徑只有30公分,僅容得下併合的雙腳。 

 

IMG_8723_4_5-2-2.jpg

27. 日治時期為了征服太魯閣族原住民,日本人自大正2年(1913年)開始,陸續分段開闢了一條西起霧社,經由合歡埡口(今大禹嶺),
東至太魯閣的的合歡越嶺道路,錐麓古
道便是日合歡越嶺道路的一部份。
資料來源=
http://goo.gl/OTul0C

 

IMG_8738_39_40-2-1.jpg

28. 合歡越嶺道路穿越了大半的立霧溪流域,由於堅硬的大理石難以侵蝕,水流將立霧溪刻鑿成既深又窄的峽谷,太魯閣族壯丁被迫以繩索綑綁腰際,
自斷崖頂垂懸而下,以人工鑿洞
埋設炸藥,在堅硬的大理石斷崖上鑿掘、打造出僅容人行的路基,成為聯繫太魯閣族各部落間的理蕃道路。
資料來源=
http://goo.gl/OTul0C

 

IMG_8741_2_3-2.jpg

29. 來到2.6K稍微喘口氣

 

IMG_8744_5_6-2.jpg

30. 當時描寫行經錐麓古道的文字:「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百年後依然令人驚心動魄。
資料來源=
http://goo.gl/OTul0C

 

IMG_8747_8_9-1.jpg

31. 走這一段時~手都會不自覺地抓緊一旁的繩索XD

 

IMG_8750_1_2-2-1.jpg

32. 走的時候~忽然想到其實入道口招牌有提到:有高血壓、懼高症的身體,不建議走這一段XD

 

IMG_8762_3_4-1.jpg

33. 當初日人因錐麓古道興建時多人遇難,故在此隧道雕刻一座觀音像來祈禱安全
自己也默默祈禱著其實可以順順利利結束

 

IMG_2501_2_3-2.jpg

34. 回程的風景~
其實~當下走的時候有想到怎麼會這麼自虐@@,不過剛走回程時,已經有在規劃如果開放整段時,要不要再來走一次XD

 

IMG_8768_69_70-1.jpg

35. 用85Kg下完陡坡~看到錐麓吊橋時,居然有一種回到家的感動XD

 

IMG_8771_2_3-1.jpg

36. 偶爾抽離開平常的生活環境心境感覺會跟著沉澱不少,莫名的~也有一種活著真好的感觸XD

 

IMG_8786_7_8-2-1.jpg

37. 太魯閣-燕子口段的風情

 

IMG_8795_6_7-1.jpg

38. 回首錐麓吊橋

 

IMG_8801_2_3-1.jpg

39. 帶著煞車皮磨快光的雙膝,但累得很舒服的心情~踏上回程,感謝行前俠女熱心的指導與提點,讓這段旅程得以安全順利的完成^^

 

arrow
arrow

    ponysob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